我叫陳真我看了一篇新聞
做出一支自製火箭,證明的是台灣的尖端科技研發能力,從代工走向系統整合與建置、訓
練的是產官學人才解決問題的能力、提升的是整個產業鏈的價值。過去台灣被貼上代工標
籤,「但(系統)穩定之後(品牌業者)就開始思考創造另一個新的系統,如果關鍵零組
件被換掉,原來代工的投資可能在短時間變成烏有,這就是台灣的危機啊!」「台廠過去
五十年為了生存,把功夫練得很好,懂得模仿、複製,但是不會模擬、設計,沒有量化測
試的能力,」吳宗信說,要訓練打造系統的能力,才能進一步擁有自己的品牌與將來。
Google投資了真。鋼鐵人馬斯克的SpaceX、維京航空和另外幾家民間企業,都開始投入這
個創新的領域,真正的科技業競爭,爭得已經不再是「地表最強」,也不是鴻海紅海藍海
的海戰,已經從地面戰延伸成空戰。太空產業是科技研發的火車頭,其研究的新科技帶著
外溢效果,延伸到生活裡的一般科技應用。GPS衛星通訊、燃料電池技術、塗層與材料科
技,發展航太技術對產業的延伸應用極為多元。
人才,是更重要的資產。ARRC想傳遞給台灣社會的訊息,除了培養系統整合能力的紮實價
值,也希望讓台灣人記得,我們還有作夢的權力。
以代工為主的產業型態,長久以來把台灣科技研發人才綁向特定的產業鏈位置,慢慢失去
無限的想像能力,但「年輕人永遠都需要想像空間,才能發揮他們自己都不知道的潛力!
」,被前輩的熱血感染也好、想放手一搏挑戰自己也好,他們是讓世界驚艷的台灣火箭青
年,跟著台灣學術圈的紀錄保持者,是航太領域的青年人才,卻也是四處貸款借錢的教授
、靠工讀金過活的研究生,是連學貸都差點還不起的年輕人。到工廠找老闆想做火箭零件
,得拉下臉來問能不能算便宜一點,還被當成是詐騙集團新話術,前後已經投入七千多萬
資金,團隊才勉力支撐。
不可思議,我們真的只能這麼對待其他國家視為希望的航太科技人才!
如果只是為了爭口氣,你會不會笑他們這群「肖a」頭殼壞去,但是這種“明知不可為而
為之”的膽識,不正是台灣現在最缺的嗎?台灣要能蛻變成一個更為進步的社會,應該是
大部份人更懂得不論成敗,願意為發自內心為做傻事、敢堅持的人喝采。有很長的一段時
間,整個台灣好像都停止想像了。這群大叔跟實驗室裡喜歡自稱潮男的研究生們,過去七
年做了好大的一個夢,請聽,他們對未來勇敢地發問。傾聽,你心裡對台灣的相信。然後
再問一次,台灣的我們,能不能上太空?
ARRC前瞻火箭研究計劃正在募資中,網站裡有更多細節,贊不贊助不要緊,哪怕只是轉發
文章分享,都是實實在在的幫忙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