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大陸主導的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」(亞投行),在國內這幾天引起不小的爭議。任何議題碰到兩岸都變得敏感,但這次亞投行事件凸顯出的問題,其實不在萬惡不赦的對岸,而在天真無邪的政府。在性質上,除了投資重點略有不同外,亞投行其實跟現有的「亞洲開發銀行」(ADB)及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非常類似,都是在於透過低利率貸款、技術援助及補助等手段,協助借款國推動經濟發展及基礎建設,以達成共存共榮的目標。
不過嚴格來說,各國推動、參與的目的,都是以符合其國家利益為前提。大國出大錢取得主導權,必然以戰略上影響或改變國際政經板塊為目標,而小國參與,除了取得「局內人身分」以掌握趨勢及大國角力內情外,更著眼於替自己的廠商取得一個參與建設專案的入場券。美、中為了亞投行翻雲覆雨,就是大國間的角力,跟小國關係不大,而英國率先加入亞投行,正是清楚自身的角色,有明確的戰略意識。
英國在亞洲地區的布局思維,就是意識到其雖是歐洲乃至世界的重要國家,對於亞洲的影響力卻日漸式微,在亞洲是一個貨真價實的「小國」,因此追求務實的商業利益一直是英國的亞洲政策核心。英國是識時務為俊傑這點,從其在1950年率先成為第一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西方國家就可看出。這次再度成為帶領西方國家加入亞投行的先鋒,恐怕也是看中未來十年內,亞太地區有8兆美元基礎建設資金缺口背後的龐大商機